编者按
不忘初心,追根溯源;敞开心扉,共建共护。五院的优良作风,传承流淌在一个个历久弥新的奋斗故事里;对组织的清澈挚爱,融汇在一句句真情流露的感悟心声中。近期,院号召全体五院人要积极行动起来,筑牢共同的使命认同、组织认同、身份认同、文化认同,唯实唯勤、团结奋斗,人人建设、时时守护,让我们的家园更美丽、事业更美好。今天讲述五院508所嫦娥六号回收分系统团队以严谨务实、耐心细心确保产品可靠,保障嫦娥六号返回器平安归来的故事。
6月25日,北京飞控中心,五院嫦娥六号回收分系统研制人员大海紧紧盯着屏幕上嫦娥六号的飞行数据。
返回器距离地面约10公里时,降落伞即将开始工作,看着大屏幕上着陆场的实时观测画面,大海敛声屏气、目不转睛。伞舱盖打开正常,减速伞、主伞相继打开,看到嫦娥六号返回器缓缓降落,大海如释重负,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了。
14时7分,看到嫦娥六号稳稳落地,大海十分激动:“我们的回收分系统再一次经受住了考验。”
2015年,嫦娥六号回收分系统与嫦娥五号一同完成研制,2024年,嫦娥六号发射。从研制到发射整整过去了9年,如何保证回收分系统的可靠性?
这需要通过一系列试验去验证、分析,大海介绍,“我们一般不在原产品上进行频繁的试验,这会对产品质量造成影响。”出于对产品的保护,团队找到了回收分系统的鉴定件,鉴定件是早于飞行产品的初样产品,但是技术状态与其完全一致。“通过给鉴定件做更加严苛的试验,如果贮存时间更长的鉴定件通过了考核,就能为准确评估嫦娥六号飞行产品可靠性提供一个参考。”大海介绍。
“这个产品到底行不行?”为了回答好这个问题,从2022年3月到8月,团队花了5个月的时间,清查产品储存环境经历,对比历史测试数据,逐一梳理几千种原材料、元器件的贮存寿命,同时做了大量的试验对产品的可靠性进行评估,需要更换的零部件也进行了充分验证。
“为了准确评估产品长期贮存后的可靠性,我们对材料、元器件、组织结构甚至是整个产品,都进行了充分论证,做到有理有据。”大海介绍。
一次火工品出厂评审会之前,团队给该产品的每一个部分都做了试验评估,分析了可靠性。然而,在评审会上,有专家提出疑问:“虽然火工品的材料以及各个零部件都满足要求,但是它们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产品,该如何证明可靠性呢?”
于是,团队对该产品又进行了一系列环境试验,并千方百计收集到了同批次生产的关键材料,对相同贮存经历的关键材料采用新的检测方法进行验证。最后,团队以大量的数据证明了产品可靠性满足要求。“时刻跟自己较真,确保上天的都是可靠的,这才行。”大海说。
除了试验验证,还需要做对回收分系统做技术状态比对。嫦娥五号成功返回,其回收分系统圆满完成任务,就成为嫦娥六号回收分系统的基准线。每一个元器件、每一种材料、每一块电路板的性能指标、试验数据、技术状态是否一致,都要去评估验证。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大海说,可以存在差别,但是需要在一定的范围内,同时,也要经过综合评估证明这些差异对可靠性没有影响。
“当我们把所有能想的都想到了,把所有疑问都解答了,大家才能够百分之百放心。”大海表示。
约5个月的评估论证后,由于嫦娥六号降落伞贮存年份过长,团队决定重新投产。然而,在新的降落伞研制过程中,团队遇到了波折。
加工降落伞伞带离不开一种特殊的材料,需要厂家定制生产,距离上一次加工伞带已经过去了9年,生产这种材料的厂家早已经将设备闲置。
2022年,为了生产这种材料,厂家又重新启用了这批设备,但至于这批设备能否生产出合格的材料,所有人的心中都打了问号。
第一批材料出来后,未能满足指标,就算后来厂家不断改进设备,也无法生产出合格的材料。眼见日子一天天过去,大海和团队都坐不住了,在春节前直奔厂家。
那几天,他们就住到了厂里,每天拉着工人师傅讨论问题,确认试制方案,从编织工装到纺织机调试,一刻没有闲下来。春节前一天,厂里终于生产出了合格的材料。顾不上高兴,研制团队赶紧带着材料返回北京,在大年三十对新生产的材料进行最后的测试,并与嫦娥五号使用的原材料进行了全面比对,最终实现原材料性能全面优于嫦娥五号。
“最终的结果出来后,大家才完全放心,高高兴兴过年去了。”老张说。
“并没有因为嫦六与嫦五技术状态一致,任务就变得更轻松。”参加过两次任务的大海感慨。
回收着陆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嫦娥五号回收分系统的设计有着良好的技术基础。以降落伞为例,神舟飞船与嫦娥五号返回舱的降落伞同属环帆伞,从外形上看,面积为50平方米的嫦五降落伞,好似1200平方米面积的神舟飞船降落伞的缩比。
“形似神不似,看着好像一样,但是在研制过程中困难重重。”大海说。与飞往近地轨道的神舟飞船的回收分系统相比,嫦娥五号回收分系统要去往遥远的月球,然后再返回地球。虽然技术基础相近,存在延续性,但是因为任务情况的变化,许多新问题接踵而至。
在降落伞研制过程中,团队发现将降落伞尺寸在1200平米缩小为50平米后,虽然结构一致,但部分指标发生了非常大的差异,后来,团队查找了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发现了该伞型尺寸效应,得到了量化分析结果,并做了试验验证。“有的产品甚至没法做到从结构上先缩比,只能重新寻找解决办法。”大海介绍。
如果说嫦娥五号任务像一场歼灭战,需要团队集智攻关,解决技术难题,那么嫦娥六号任务更像是一场持久战,不断考验着团队的耐心与耐力。
近年来,型号任务激增,空间站、探月与深空探测,每一项都非常重要,团队的每个人都身兼数职。
老刘在团队中被称为最忙的班组长,自嫦娥六号进入发射场之后,他前前后后前往文昌六次。他负责的高精度测距产品涉及物理、高压、电子、机械等各个专业,也是探测器上唯一一个在软件落焊期间进行大型试验验证后再交付上器的产品,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从一开始就对大型试验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复盘,对每一个细节进行了深入的推敲,并对现场可能发生的技术风险定制了多重预案。
“既要完成好发射型号在发射场的各项工作,也要兼顾后方在研型号的科研生产,这是我们团队的常态。”老刘表示。从嫦娥五号到嫦娥六号,他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操心的事情越来越多,也更能体会成功的不易。
“咬牙关,不负青春志,壮志酬。多少事,从来急。建功业,从来迫。”去年春节,嫦娥六号进入紧张的备战阶段,一天夜里,有感于团队的坚守与努力,老刘在纸上写下了这首《满江红》,词中这样结尾,“待来年,风景何处最美?回收这边。”
当嫦娥六号返回器在回收分系统的保障下平安归来,那朵绽放在蓝天白云间的伞花已然成为最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