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家人们,我是你们熟悉的那顶神舟大伞,来自航天科技集团五院508所。刚刚,我和返回舱一起,带着三名航天员安全返回地球家园。
如同大家看到的那样,我虽身板巨大,但也算颜值在线;虽身量过千平,却也心思细腻、步步严谨,这一切都得益于为我呕心沥血“加身”黑科技的设计师们。在经历了大半年的太空飞行之后,我和回收着陆分系统的其他伙伴齐心合力、分工协作、有条不紊,动作连贯、环环相扣,如同参演一场高难度的空中杂技。我们用精益求精和万无一失确保了返回舱走稳归航这最后一段路。接下来,我来分享一下这段回家旅程的过程和感受吧!
精准测高
开启回家旅程
收到回家的指令,我内心激动万分。思念如蚕,心似桑叶,终于要和家人们见面了!神舟飞船在轨飞行的时间里,我和回收着陆分系统的伙伴们只是在返回舱内静静守候,直到飞船返回舱穿过大气层后自由下落至距地10千米高度时,我们收到启动信号才开始工作。
负责测高的伙伴名叫静压高度控制器,是程序控制子系统的成员之一,整个程序控制的“幕后”是包括回收配电器、火工控制器、程序控制器、行程开关等庞大的“亲友团”。大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就像人类大脑的不同区域,通过发出程序控制指令信号,控制着“台前”各“家族成员”完成规定的弹伞舱盖、拉引导伞、拉减速伞、减速伞分离拉主伞、主伞解除收口、抛防热大底、转垂挂等一系列不可逆的动作。
逐级开伞
避免“急刹车”提高舒适度
终于到“上场”这一刻了!大家知道,我有1200平方米,“身宽体胖”的我,在返回的过程中可不能一下子全部打开,否则我将无法承受空气阻力而崩破。五院508所的设计师们为我们降落伞家族的哥几个量身定制了一套三级开伞程序,先打开两个串联的引导伞,再由引导伞拉出一顶减速伞。减速伞工作一段时间后与返回舱分离,再把我这个“大块头”从返回舱里拉出来。
哇!呼吸到空气的感觉真好!这个过程,我们一路狂奔,从距离地面8000米左右的高空降到距离地面6000米,也把返回舱的速度从90米/秒降到8米/秒左右,相当于从高铁的速度降到普通人跑步的速度。
为防止减速伞和我张开瞬间承受的力太大,设计们还运用了不少航天“狠活”,放慢伞绳从收拢到散开的过程,让我这个大身板分阶段慢慢张开,保证航天员们稍微“舒适”地“享受”开伞过程。当然,我这“声势浩大”的动作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让航天员们感受到这一连贯动作的晃动,确认回收系统工作正常。
一拉一推
实现返回舱软着陆
当我完全打开后一会儿,飞船返回舱防热大底这身“铠甲”就会抛掉,我的另一名重要伙伴——返回舱高度控制装置开始工作,实时测量距地高度。当飞船返回舱降至距离地面1米高度时,底部的测高装置发出信号,它“一声令下”,飞船返回舱底部的4台反推发动机点火,给返回舱一个向上抬的力,使返回舱的落地速度基本达到1至2米/秒,我们就这样一个“拉”、一个“推”,让航天员“舒服”地安全着陆。
清晰标识
助力搜救快速定位
虽然此刻我已完成减速使命,但我总觉“意犹未尽”,接着聊哈。你们一定关注到我红白相间的配色了吧,这不是因为我的设计师们是“颜控”,其实这样的配色也是经过多年的优化和演变,有着深远的考量呢。为了让地面的家人们快速找到我们,我的这身行头就要非常有辨识度,你看,天地间的那一抹红白,绝对是属于中国航天人对祖国的赤诚热爱,只要是白天,绝对醒目亮眼。
除此之外,为保证地面搜救系统及时搜索到返回地面的返回舱,除布设一定数量的雷达,返回舱上还配有自主标位设备,告诉搜救人员 “我在这里”。
那么你一定会问,夜间返回怎么办?放心吧,设计们不仅考虑了夜间的返回如何寻找,还考虑到了返回舱落入大海的情况。飞船返回舱的“肩部”位置装有闪光灯,直升机据此能在夜间发现返回舱。当返回舱溅落在海上时,返回舱底部装的海水染色剂会缓慢释放,将附近水面染成亮绿色,持续时间可达4小时。
但是,还是由衷地再次点赞我的设计师。为保证航天员的生命安全,提高回收着陆系统工作的可靠性和安全性,设计师们想到了一切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为回收着陆系统设置了9种故障模式,涉及正常返回、中空救生、低空救生3种基本返回工作程序,采取了备份降落伞装置等多种备份措施,以全面保证返回舱在火箭发射段、上升段、正常返回和应急返回段的安全返回与着陆。
好了,返回任务使命达成!我将随着五院508所的设计师们回到我诞生的地方,接受一个全方位的“体检”,参与未来的试验、展览、科普等工作,忙碌并快乐着。期待下次的见面,也祝福后续的载人航天任务接续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