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记录最美的实干英姿,聆听铿锵的奋斗足音。为了鼓舞动员全院广大干部职工顽强拼搏,我们将目光集聚于身边的埋头苦干者、负重攻坚者、独当一面者、连续作战者,学习他们“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和“质朴、务实、较真、主动”的精神面貌和工作作风。
本期“实干最美”介绍五院物资部张磊从一颗航天事业的“螺丝钉”,成长为宇航元器件专家的故事。
张磊一毕业就加入了航天事业,来到了当时五院物资部的前身——元器件可靠性中心,负责元器件可靠性工作。航天元器件这样一个航天器小单元,他一干就是二十年。张磊经常说:“这些元器件对于航天器来说是最基础的,但每一个都至关重要。”深耕航天元器件二十年,张磊逐渐从最初的“螺丝钉”成长为了元器件专家,在为航天器保驾护航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检查再多遍都不为过”
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航天元器件装机数从十几年前的每年几十万件,激增到了近年的几千万件。“万丈高楼平地起,一砖一瓦皆根基。”元器件起着砖瓦般的作用,但不同的是城墙既成,砖瓦皆可替,而上了天的航天器的元器件坏了,没法修。这些小小的元器件“无孔不入”,被安装在航天器的各个部位上,一旦核心元器件出了故障,将会影响整个航天器的在轨性能。
张磊回忆,刚工作时,他经常去配套的生产工厂把关检验,有时甚至要出差一个多月。每天面对着无数小零件,张磊觉得航天离自己很远,自己就是一颗“螺丝钉”。“元器件出了问题,是致命的。”这是张磊初入航天时前辈告诫他的话。前辈讲了许多,但是他并不能切身感受到为什么,他猜这或许是想让他这个后辈认真工作。
不久后,神舟五号载人飞行任务来了,这是一件会引起全国乃至世界关注的大任务。张磊想到了前辈的话,紧张了。尽管工作被安排得明明白白,但多想一步,多干一些,都会让他多安一些心。质量是生命,他觉得检查再多遍都不为过。就这样,张磊的身份顺利从学生转为航天人,他也逐渐把“严慎细实”内化成了对自己工作的要求。
2006年之后,随着工作主体责任的统一调整,他不能只盯着“质量”这一个指标了:“厂家生产的好不好”“生产方式如何优化”“当技术指标存在差异时,如何告知各产品用户”“用户使用元器件的反馈如何”……这些他都要去负责,他觉得好忙,好忙。
“忙归忙,但学到的东西远不是简单当‘螺丝钉’能比的。”通过多岗锻炼,张磊认识到前辈所说“元器件不能出问题”,除了要保证质量之外的另一层含义,是要实现自主可控。
实现国产核心元器件自主可控
北斗作为我国航天重大工程之一,其重要意义随着时间推移显得越发明显,张磊全程参与了北斗二期工程。项目研制之初,对元器件自主可控提出极高要求。一直和元器件打交道的张磊看到这些,有些懵了。那个时候国产元器件刚刚起步,远达不到工程的要求。张磊突然想到一些老一辈航天人白手起家的故事,他感同身受。
问题很难,但北斗团队坚定走自主可控的道路,一步一步努力着。随着卫星研制方和元器件研制方等多方通力合作,团队攻克了诸如行波管等高端核心部组件的众多难关,一步步趟出了国产核心元器件自主可控的道路。
参与北斗工程,也让张磊进一步加深了对核心元器件自主可控的决心和信心。在后来的空间站工程任务中,他自主定义的DC/DC电源转换器型谱填补了国内抗辐照高压电源器件的空白,大大优化了空间站能源传输的方式。
应用在航天器的高端科技,迭代更新很快,但制约其发展的是高端元器件。“航天科技需要自立自强,也需要创新发展,但前沿科技的应用,需要高端元器件的支撑。不过无论从需求端还是供给端看,元器件自主可控的路都走得很难。”每当讲起元器件自主可控之路要突破的难关,张磊总皱着眉头。
“跟着别人跑永远跑不过别人。”张磊深知这些问题的存在。因此,他不断细化需求,创新提出元器件生产应用多个方案,并根据以往的工作经验寻求合适的生产厂家多轮优化生产工艺,在供给侧为元器件自主可控提供助力。随着主抓的核心元器件自主可控不断推进,张磊也成长为可以独当一面的宇航元器件专家。
多年来,张磊带领团队始终以“质朴、务实、较真、主动”的工作作风,为提升我国航天核心元器件的供应能力和自主水平而努力。团队取得了北斗导航卫星星座、空间站工程核心元器件100%自主保障的重大突破,为我国重大工程用核心元器件全面推进自主可控提供了成功范例。
如今,张磊身上所担负的引领宇航元器件专业技术发展以及培养青年后备骨干的担子越来越重。他说,元器件是航天器的一砖一瓦,是航天事业的重要基础,需要更多的年轻人脚踏实地一直去做,才能为“万丈高楼”打牢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