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中星1E卫星搭乘长征七号A运载火箭,于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随后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中星1E卫星研制时间紧、任务重,又经历了新平台新状态,疫情阻隔,发射场、火箭“双首飞”等诸多挑战。研制团队戮力同心、乘风破浪,脚踏实地迈过一个个坎儿,最终成功将卫星送上太空。
成功来之不易,让我们重温一下研制路上那些难忘的时刻。
疫情阻挡不住我们
疫情总是突如其来。
2021年12月,中星1E研制团队一部分人在西安执行飞控任务。西安突发疫情,型号两总及时做出预判,果断决策,要求飞控人员的工作任务一结束就立即买票回京;与此同时,协调安排西安分院负责天线任务的同志立即到京,开展相关工作。
12月9日,西安疫情加重,而研制团队已于封城前全部返回北京,没有影响卫星的各项工作。
2022年5月,正值中星1E卫星开展热试验,北京疫情再度爆发,单位疫情防控加严,控制到岗人数。
热试验是卫星的一个重要试验,要在遵守疫情防控政策的前提下,确保主线任务不停。为此,各级领导多次前往现场指挥,项目办精细化统筹到岗人员,各研究室主动担当,大家团结协作,齐心协力,经过20余个昼夜的奋战,按计划圆满完成热试验全部工作,为型号顺利出厂奠定了重要基础。
“双首飞”难不倒我们
中星1E首次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首次采用长征七号A运载火箭发射。面对“双首飞”的全新状态,研制队伍精心策划,优化流程,确保按计划完成各项工作。
由于中星1E卫星起飞重量大、卫星纵向质心高,又是首次采用长征七号A运载火箭,给星箭接口协调匹配带来了诸多难点。
为了确保型号大系统接口协调匹配,在型号两总的有效组织和带领下,研制团队充分识别风险、精准过程管控、细化三方联合操作大纲,确保了试验工作的有效实施。
在设计过程中,研制团队始终将卫星特点作为与运载协调的重要管控点;在试验前,型号两总和专家坚守一线,确保第一时间解决问题;研制团队明确了各阶段工作技术状态,加强了总装、测试和试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有效保证了力学试验前后各项工作的安全和质量;各承研单位相互团结协作,按计划、高质量完成了力学试验总装和测试等各项工作。
为了更好地与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做好对接,研制团队从2021年底开始,多次到文昌沟通协调厂房、电测间、办公间等,对桁架怎么摆、网线怎么布、航运到港的时间等细节问题进行沟通交流,为后续卫星和试验队尽快开展工作做好准备。
提前抓、科学干是这支队伍制胜的“法宝”。
迎风斗雨送“你”入场
以海路运输形式护送卫星进入靶场,这在通信卫星研制历史上尚属“首次”。
研制团队重新制定和设计卫星运输方案、从海运的力学环境、温湿度环境、风险控制等全维度开展卫星海运的可行性分析,从技术层面提出了卫星海运条件保障要求、提出了风险控制措施。
同时,护送队提前开展了港口道路勘察、运输船舱内设施改造、保障车辆技术安全检查等多项工作,确保了技术见底、风险可控。
8月1日午夜,卫星运输车队从北京航天城准时出发,运输队伍一夜无眠,历经6个半小时抵达天津新港。
港口装船涉及到众多新的接口单位,运输团队内部精诚协作、对外主动协调、船舱内外联动,不畏烈日炎炎,精准细致地完成了卫星装船工作。
院各单位的5名青年骨干组成“护星”小队,以保证长达7天的海运途中安全。
8月8日傍晚,一路南下的运输船顶着一路的浪涌抵达文昌港。于此同时,7号台风“木兰”已经在中国南海上生成,并迅速向海南东部方向移动。卸船和接船的时间要赶在台风之前,留给队员接船的时间不多了。经过与船运方、文昌卫星发射中心的细致沟通,确定8月9日天一亮,就开展卸船工作。
9日凌晨,中星1E卫星试验队员在薄薄晨光中抵达文昌清澜港,先行开始了工装、集装箱的卸船工作。
8月的海南晴雨莫测,前一秒还是阳光照耀,后一秒大雨倾盆。正在卸船试验队员们还没反应过来,就被突如其来的大雨淋了个“透心凉”。雨停之后,满地的积水也给卸船工作造成了困难,队员们克服困难、有条不紊地卸船,在卸下工装和包装箱后,又挂好卫星包装箱吊具,等待装车。
7点30分,从发射场来的运输车到港。车来即装,装完即走,完美对接,分毫不差。
9点50分,运输车队编队出发。
中午11点10分,车队抵达文昌发射场。为迎接这颗迎风斗雨而来的卫星,发射场特意在厂房门口组织了热烈欢腾的舞龙、舞狮。
在研制过程中,中星1E研制队伍越是在紧要关头越是不松懈,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