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记录最美的实干英姿,聆听铿锵的奋斗足音。本期“实干最美”讲述总体设计部空间站测控与通信分系统主任设计师易予生十年坚守,用辛劳与智慧织就中国空间站“生命线”的故事。
测控分系统:中国空间站的“生命线”
“到2024年,中国空间站可能将成为唯一的在轨空间站,到时各国的航天员可能都将造访那里,但是都要提前学习中文……”正在说话的人是易予生,来自五院总体设计部信息与电子技术研究室,他和他的团队负责的是中国空间站的测控分系统。
如果把航天器比作人类放飞在太空的风筝,那测控分系统就是风筝线,而空间站作为中国航天员在太空的家,它的这条“风筝线”还是一条“生命线”。
当提及自己亲自设计的测控分系统,易予生滔滔不绝,眼神里透出专业和严谨。“空间站的极高可靠性要求使得其研制过程复杂,冗余备份多”“空间站作为长期供航天员生存的家,舱内和出舱活动均需要完整高清的话音和图像”“15年起步的超长寿命和可维修性也是一个不小的难题”“空间站技术状态新,功能上也要有一定的先进性和前瞻性……”
“真不是所有人都能赶上这个机会。”
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升空,21小时23分钟的旅行让亿万民众为之沸腾,也在易予生的心中埋下了一颗投身航天事业的种子。那一年,他还是一名大三的学生。
6年后,已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雷达信号处理专业博士生的易予生,参加了一场由天宫一号总设计师杨宏主持的招生宣讲会。听到杨总对我国未来载人航天事业蓝图的描述,易予生决心在蓝图上画下属于自己的一笔。
2010年,易予生博士毕业,他来到了当时的载人部五室,参与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的空空通信任务。同年年底,空间站任务开始进入方案阶段,易予生参与其中的测控部分。
由于专业技术本领过硬,他很快就适应了快节奏的工作。可是新婚妻子和家人却不理解,“每天见不到人影,不是加班就是在去加班的路上,难道工作就这么忙吗?”经过易予生的安抚与解释,家人们转变了态度,逐渐理解与支持起来他的工作。
2019年,天和核心舱进入出厂前测试的关键阶段,易予生和他的团队在天津工作。虽然工作地点离住所只有不到500米,可他们很少回去,累了就睡大厅外的沙发,醒了就洗把脸继续工作。细数这一年,他们在天津工作超过了200天。
2020年初,易予生随队前往文昌发射场进行最后的测试和准备。快到发射的日子,易予生叮嘱妻子,让她当天一定要带着两个孩子看电视直播。他希望火箭喷薄而出的尾焰可以点燃孩子们心中对祖国和航天事业的热爱,也希望孩子们能以他为傲。
“真不是所有人都能赶上这个机会。”易予生时常感慨,工作十年,赶上了一个重大型号的全部生命周期,真的是自己的幸运。
回忆自己刚升任主任设计师的那半年,易予生常常睡不着觉,想分系统的工作计划,想着如何安排能更加科学高效。“2013年,我刚当上副主任设计师,那时还有主任设计师能帮衬。到2016年,我当上主任设计师之后,压力就上来了。”
“那是我见过的最美的一幅图。”
被问及哪一瞬间让自己觉得多年的辛苦工作值了的时候,别人的回答可能会是火箭升空的那一刻,而易予生的回答极富有“测控特色”。
核心舱发射当日,测控、太阳翼、电源和GNC四个关键分系统的主任设计师被安排在了特别的四台电脑前判读数据,器箭分离后,真正的考验来了。太阳翼展开、给电源供电、姿态调整好、中继天线展开……
易予生等待的那一刻来了——第一帧图像成功下传。“成了!”易予生在心中叫了出来。“蓝色的地球、白色的云彩,太漂亮了!那是我迄今为止见过的最美的一幅图。”
朴实无华是航天人的底色
当谈到整个测控团队时,他说,“‘四个特别’的载人航天精神用在我们团队成员身上是真的太贴切了。平时工作忙,出差多,大家毫无怨言。事情交给他们,我也很放心。”
朴实无华是航天人的底色,当受到赞扬的时候,他们总是把自己当成一面镜子,将那些照射在自己身上的光反射到其他人身上;当困难来临的时候,他们又把自己当成一堵墙,把其他人都挡在后面。
“还是要多给年轻人一些机会。”
后续,问天、梦天实验舱的测控分系统还是由易予生负责,但是在安排好流程之后,他希望把更多的工作交给年轻人来完成。同时,他也想对年轻人说,工作要全力以赴,但也要多挤出一些时间陪陪家人。说到这里,易予生的语气稍弱了一些。
采访尾声,易予生接了几个电话,无一例外都是工作。他看了一眼手表,原本计划的30分钟采访时间已经超出,于是在简短的抱歉和结束语后,我们匆忙道了别……旁边的墙上挂着一句话:“不忘航天报国初心,牢记航天强国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