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载人航天,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我国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开展了早期探索。1986年“863”计划的出台,让载人航天探索的嫩芽获得珍贵的雨露。1992年,中央决策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嫩芽由此破土而出,为最终成长为参天大树厚植根基。
2022年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30周年。今天是第15个国际档案日,五院档案馆依托“档案记忆工程”采集成果,选取了部分档案,讲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早期探索与规划论证”,回顾那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早期探索与“714”工程
1958年毛泽东主席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后,我国随即启动“581”任务,成立“581”组专门负责空间技术发展规划和业务协调工作。1959年,为落实邓小平同志关于“现在放卫星与国力不相称”的指示,我国提出“大腿变小腿,火箭变探空”的工作方针。在政策调整背景下,科学院第一设计院迁往上海,组建上海机电设计院,转向探空火箭研制。1960年2月19日,第一枚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T-7M发射成功。1964年7月19日,中国第一枚生物探空火箭T-7A(S1)型成功发射和回收。1966年7月15日和28日,2枚专门为小狗上天设计的T-7A(S2)型生物探空火箭又成功地发射和回收。
▲ 王希季院士为《小狗飞上天——中国生物火箭试验纪实》一书题词
▲ 1966年7月15日、28日,发射成功2发T-7A(S2)生物探空火箭
同时,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相关理论知识也逐渐得以普及。1961年4月12日,苏联成功发射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在得知苏联航天员上天的消息后,钱学森、赵九章等科学家决定集中各学科专家,以不定期座谈会的形式研讨“星际航行”技术理论的若干问题,为中国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研制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星际航行科技资料汇编》
到1964年,由于导弹和卫星技术已具有一定基础,卫星工程被提上日程。1965年5月4日,人造卫星研制工作被纳入国家计划。
1967年9月,聂荣臻副总理在《关于国防科研体制调整改组方案的报告》中建议进一步集中国防科研方面的研究力量,成立18个研究院,其中第五个研究院称为“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研究院”,即空间技术研究院。10月25日,毛泽东主席批准该报告。载人飞船相关的研究力量陆续整合,并开展国外飞船技术发展情况的跟踪研究。
1967年10月,根据中央专委办公室建议,我国载人飞船命名为 “曙光”。1968年4月,总体设计部成立飞船总体室负责飞船方案论证和总体设计。1970年7月14日,毛泽东主席圈阅了国防科委《关于航天员选拔、培训问题的报告》。为此,“曙光一号”飞船的工程代号定为“714”工程。
▲ 受试人员在低压模拟舱内进行航天饮料的低压模拟试验
▲ 科研人员和工人一起对航天服关键部件头盔颈圈进行攻关
▲ 舱内航天服系统进行全套服装连接实验
▲ 为“曙光号”任务选拔首批待训航天员
“曙光号”任务航天员训练准备工作
▲ 508所《关于“曙光一号总体布局调整及空间协调意见”的意见》
由于种种原因,飞船研制工作一直无法正常开展,在当时经济基础薄弱,且缺乏大工程研制经验,无法同时开展多项型号研制工作的背景下,“714”工程于1975年最终下马。
“863”计划重启中国载人航天的概念研究
进入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特别是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面对世界高科技飞速发展,发展我国载人航天问题被再次提上日程。1985年7月,航天部科技委主任任新民在秦皇岛主持召开 “太空站课题研讨会”,与会专家们讨论载人航天的各种技术方案及应用前景。
▲《太空站讨论会文集》前言
1986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后称“863计划”),将航天技术列为第二个研究领域,并明确“大型运载火箭及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和“载人空间站系统及其应用”两个主题项目。1987年2月,国防科工委组建以屠善澄为首席科学家的专家委员会和两个主题项目专家组(分别由钱振业任组长和韦德森任组长),在屠善澄的组织下,专家们对我国航天技术的总体方案和具体途径进行了全面论证。
▲ 屠善澄院士863计划工作会议笔记
五院的专家最早提出发展中国天地往返运输系统应以飞船起步。1986年5月,五院成立了载人空间站系统总体组,与此同时,508所也成立了空间站论证小组,承担多用途飞船的论证工作。经过广泛深入的研究论证,专家委员会与专家组最终确定了“投资较小,风险较小,把握较大”的飞船方案。
▲ 508所载人飞船模型图册封面
▲ 1989年7月20日,国家计委领导到508所了解情况,落实飞船论证组论证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五院积极争取飞船研制任务。当时,航空航天部组织一院、五院和上海航天局三家单位进行载人飞船工程总体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最后,决定飞船本体工作(总体设计和总装)由五院承担。
▲《关于选择载人飞船研制单位的意见》节选
▲ 王希季院士手稿
1989年12月,“863计划”航天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完成《国家高技术计划航天技术领域论证工作综合报告》,系统提出我国载人航天技术发展的总体蓝图、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实施策略。1991年12月,“863计划”航天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在此报告基础上进一步修改完善形成《关于发展我国载人航天的意义与作用》。
深化论证推动“921”工程立项
1991年底,“863计划”航天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将《关于发展我国载人航天的意义与作用》,航空航天部将《关于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立项的建议》、国防科工委将《关于组织载人航天工程可行性论证工作的意见》先后上报中央专委。1992年1月8日,中央专委召开会议审议了这三份报告,决定开展中国载人飞船工程可行性论证工作。20日,航空航天工业部党组决定五院承担载人飞船工程中载人飞船系统的研制和可行性论证工作。21日,航空航天部召开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动员会。24日,五院召开载人飞船任务动员大会,会上宣布成立载人飞船论证组。
1992年2月20日,国防科工委印发《关于921工程论证阶段工程总体及各系统使用代号的通知》,明确工程总体代号为“921”。6月,五院飞船论证组完成《载人飞船工程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报告》。6月23日至7月6日,工程论证评审组对报告内容进行了评审。9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同意中央专委《关于开展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研制的请示》,决定我国载人航天从发展飞船起步,确定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发展战略,批准载人航天工程实施。
第一步,在2002年前,发射两艘无人飞船和一艘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
第二步,在第一艘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后,大约在2007年左右,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并利用载人飞船技术改装、发射一个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就在不久前的6月5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三位航天员顺利进入天和核心舱。
三十载岁月,中国载人航天已全面迈入空间站时代。30年,中国载人航天从“诞生”到“而立”,不断刷新着中国人的“太空高度”,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