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日,国家航天局发布了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抓总研制的天问一号探测器回传的最新图像,从多个角度展示了环绕器和祝融号火星车的工作状态。五院火星探测器系统总设计师孙泽洲接受央视新闻采访,为大家介绍天问一号火星探测最新进展。
▲环绕器与火星合影
▲环绕器局部特写
▲火星北极冰盖
▲“祝融号”火星车拍摄火面地貌
南北极“漂移” 完成火星全球遥感探测
目前,环绕器处在一个椭圆形轨道当中,这样一来,只有在到达近火点时候才能获得最好的观测效果,所以环绕器采用了“漂移”的方式来进行全球探测。
形象地说,“漂移”就是指环绕器在火星的南极和北极之间移动。尽管环绕器的轨道位置和高度不变,但在火星自转的作用力下,环绕器每绕一圈它的位置就会移动一些,这样一来通过长时间的环绕飞行就能够得到火星全球遥感数据。
孙泽洲表示,绕火星一圈大概就是7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在近火点,距离火星比较近,遥感、探测的能力就可以更高,光学的分辨率可以进一步提高,所以就利用这样一个近火的漂移,然后用时间来换取我们对于火星全球的近距离的遥感。
除了全球遥感探测,环绕器还承担着祝融号火星车的中继通信任务。所以,在环绕器飞行的过程中,它需要通过不断地调整姿态,来满足不同任务需求。
孙泽洲表示,我们要遥感的时候,环绕器的载荷那一面要对火星进行定向,同时太阳翼还要对太阳定向,天线还要对地定向。在中继的时候,我们还要调整成中继通信的姿态,所以在飞行过程中环绕器任务还是比较繁重的。
多项设计 确保获取数据真实可靠
现在环绕器所携带的科学载荷正在源源不断地获取数据,而为了保证任务的顺利进行,研制人员对于这些设备进行了特别设计,从而确保获取的探测数据更有效。
孙泽洲解释道,因为载荷的探测种类很多,它探测的要素也不同,所以它受到影响的因素也不同,所以我们要针对这些不同的因素,不同敏感的特性,要针对性地来进行设计和保证。
在环绕器局部特写图像中,可以看到环绕器上方有一根伸出来的杆,叫做磁强计伸杆,它的作用就是将磁强计尽量远离环绕器,从而降低环绕器自身产生的磁场对于设备的干扰。
孙泽洲表示,太阳光伏作用从太阳能转成电能,电能要输送到我们探测器内,电流的流动,就会产生一定的电磁感应效应,相对探测的底噪就很大。
对火星的探测是一项极其精细的工作,太空中的各种因素都会对探测结果产生影响。当环绕器上的光学设备受到太阳直射光和反射光的干扰,会导致图像模糊,影响数据准确性。所以在设计之初,研制人员就对环绕器的材料,以及遮光设计都做了充分考虑。
祝融号火星车步履稳健 明年可能遇到挑战
除了环绕器,正在火星表面进行巡视探测的祝融号火星车,也在不断回传探测数据。目前火星车已经累计行驶超过1400米,正继续向着陆点南侧行进。
按照计划,祝融号火星车的任务是90个火星日的巡视探测。而现在,祝融号已经在火星表面工作了7个月,正在超期服役。
孙泽洲表示,状态好得益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身的设备状态很好,另一方面火星天气这一段时间也很好,没有明显的沙尘。所以在这样一个条件下,祝融号火星车也可以比较高效地来开展在火星表面的巡视探测任务,也获得了大量的科学探测数据。
目前火星正处在夏季,天气晴好,没有明显的极端天气,这为祝融号火星车继续行驶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但明年年底,火星即将进入冬季,复杂的天气条件和逐渐减少的光照将给火星车继续行驶带来挑战。
孙泽洲表示,火星冬天的温度也会更低一些,太阳入射角也逐渐降低了,更多的是极端的天气,相当于暗无天日,太阳能基本上不能够产生电能了,这种情况对我们来讲是很严峻的挑战。
天问一号重大节点回顾
2020年7月23日
▲天问一号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由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发射升空,成功进入预定轨道,迈出中国行星探测的第一步。
2020年7月28日
▲天问一号在飞离地球120万千米处回望地球,获取了地月合影。
2021年2月10日
▲天问一号进行近火制动,成功被火星捕获,进入环火轨道。
2021年5月15日
▲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圆满成功,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致电祝贺。
2021年5月22日
▲5月22日,“祝融号”火星车安全驶离着陆平台,到达火星表面,开始巡视探测。
2021年6月11日
▲天问一号首批科学影像图发布,标志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2021年8月15日
▲8月15日,“祝融号”火星车在火星表面运行90个火星日(约92个地球日),圆满完成既定巡视探测任务目标,各项状态良好,继续开展探测任务。
2021年9月下旬至10月中旬
▲天问一号处于日凌阶段,进入自主运行模式,暂停科学探测工作。
2021年11月
▲天问一号安全度过首次日凌,继续开展科学探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