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2日央视《焦点访谈》节目以“火星留下中国足迹”为主题,深入采访了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以下简称五院)的多名专家,详细解读了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的关键技术,展现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取得圆满成功的背后故事。
孙泽洲是五院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的总设计师,从天问一号升空开始,他和团队就守在北京飞控中心密切关注探测器一路奔火的情况。
5月15日凌晨1点左右,已经环绕火星飞行三个月的天问一号开始了着陆过程。在着陆火星的“恐怖9分钟”里,探测器与地面完全无法联系,要稳稳地落到火星表面,做判断就要依靠另一套感觉器官。
五院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进入舱GNC分系统主管设计师徐李佳说:“分系统比较核心一款产品是由陀螺仪和加速度计组成的,加上星上的一套导航算法,就可以实时知道进入舱的姿态位置和速度,只有知道姿态位置速度,才能对进入舱进行有效控制。”
根据陀螺仪感知到的速度、角度等条件,探测器的计算机大脑会按照预定的流程发出一条条的指令,指挥探测器按照预定计划一步步执行动作,直到降落。
五院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进入舱GNC分系统副主任设计师黄翔宇表示,从降落伞的设计到陀螺仪的感知极限试验都做了上百次产品试验,直到着陆前,还在不停地进行仿真测试,确保这套感觉器官能正常发挥作用。
5月15日,天问一号着陆巡视器成功着陆后,大家最着急想看到的就是着陆地点的照片。5月19日,着陆地点的地形图像终于呈现在大家面前。图片里,祝融号火星车太阳翼、天线展开正常,火星车脚下平坦的表面一直延伸到了天际线。
尽管着陆点的地形比想象的还要好,团队并不敢大意。图片下传的当天晚上,试验队就开始了火星着陆点地形的模拟重构。在这个专门搭建的模拟火星表面环境的试验场内,火星车在真正走上火星表面之前需要先用地面的验证件验证一次。
五院天问一号探测器系统主任设计师陈百超说:“火星土壤里面最危险也是最难的就是有一种土壤表面看起来是很坚硬的表面,但是当车走上去以后,就会突然下陷,因为里面是非常稀松的土壤,这样车就会沉陷下去。”
正因为如此,火星车每次移动之前,地面都要先分析它提前拍摄发回的周边感知图像,在仿真软件里规划好路线后再把走动的指令发送到火星,指挥祝融号走动。
随着后续探测任务越来越深入,祝融号也会尝试挑战自己,探索更大范围的火星世界。
孙泽洲说:“火星车设计的寿命时间是三个火星月,大概就是地球差不多92天,这只是一个设计的寿命。实际上从车本身的移动能力来讲,包括电子设备,应该要远远超过设计寿命,可以选择我们感兴趣的方向作为主方向开展后续巡视探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