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五四运动100周年、也是新中国70周年华诞,光阴的故事里,一代代青年人,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刻在了国家发展的年轮中。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神舟号飞船首任总设计师戚发轫做客央视的系列报道《青春的印记》,透过一张张老照片、一则则青春留言,带大家走进几代人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
北航首张全家福:未来的红色工程师
▲这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第一张“全家福”。
戚发轫:看这个照片感到很兴奋,很值得怀念,当年集体照的几百人,这些同学当年各奔东西都在给国家作贡献,我觉得很珍贵这个事情。
新中国成立伊始,工业基础薄弱,甚至连一台拖拉机都造不出来。1952年,全国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进行院系大调整。新中国第一所航空航天科技大学成立,一群怀揣着保家卫国、强国强军梦想的年轻人汇聚在了一起,当年19岁的戚发轫就是其中之一。
戚发轫:“我们进门的时候看大标语,叫欢迎未来的红色工程师。五六十年代的任务就是培养工程师。这两张照片也挺珍贵的,我当时是学飞机工艺专业,是造飞机的专业,就想当一个工程师,造飞机。”
艰苦求学 历经战火一心报国
和很多同学一样,这样的志愿选择,源于戚发轫年少时期,战争炮火蔓延的记忆。
戚发轫:印象太深刻了。我是大连人,抗美援朝的伤员,都用船从前线运到大连去。惨不忍睹,都是被美国的飞机轰炸扫射的。对我们年轻人刺激太深了,咱们空军太落后了,我毕业以后一定学航空造飞机,保家卫国。
进校之初,由于学校是一边建设,一边同步招生,学习条件颇为艰苦。没有宿舍的时候,大家就住简易楼;没有教室,四面漏风的工棚也能上课;路灯下读书,田野上试验,甚至没有课本,讲义都是一课一发。
戚发轫:吃饭是冬天在走廊里,夏天在露天吃饭,所以那个条件还是很艰苦的,但是大伙热情很高。那个时候我们这些年轻人都很努力,废寝忘食。
“两弹一星”精神是最深刻烙印
此后,戚发轫主持了多种卫星型号的研制,并担任神舟号飞船的总设计师,共同为中国人进入太空立下了汗马功劳。在他们看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是那一代青年最深刻的烙印。
戚发轫:我们感到自豪,中国人取得这么大的成绩全靠自己。当年靠自己,现在更要靠自己。因为当年你没有,你解决有无问题人家还可能帮你。现在你有了,会帮你吗?帮助超越,这太难了。所以要记住,就得靠自己。
扎实干活 把学习搞好就是爱国
这是今年4月25日,戚发轫在湖南大学作的题为《铭记历史 传承精神——中国航天和航天精神》报告中的一段讲话,在报告中他也寄语青年,铭记历史,创新实干。
戚发轫:一代比一代强,你们现在各方面都比我们那个时候好,但是缺一条,没有我们那个经历。不是我们觉悟高,是因为我们经历了,看到中国落后挨打受气,看到了人家卡我们。所以现在习主席提出要铭记历史。现在不要你去抛头颅、洒鲜血,每一个中国人把自己的岗位工作做好了,在座的各位把学习搞好就是爱国,扎扎实实干活吧。
回看这张当年的全家福,从韶华到耄耋,秉承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一代北航学子成长为新中国的空天精英,戚发轫等被评为院士,而更多的人也都投身祖国国防建设、科研教学,为新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