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要搞好人才队伍建设,使每一名员工能够人尽其才,是一项庞杂的系统工程。
五院西安分院从2005年开始建设员工职业通道,历经12年时间,近期终于取得阶段性成果。
5支队伍、3条通道,每个队伍和通道内部又有细化;新人有“英才计划”,成熟员工也有“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西安分院的人才培养与晋升体系像一张覆盖全员的“网”,脉络清晰地蔓延开来,从根本上保证着分院的持续发展。
西安分院自培研究生毕业
英才计划:赢在起点
西安分院的科研核心岗位员工在事业的起步阶段,都不会太迷茫,因为分院为他们精心制定了“英才计划导师制”——新人一入职,单位就会指定成熟员工作为其专业上的“领路人”,即通俗意义上的“师父”。
“师父”不光要将“徒弟”“领进门”,还要为他们制订职业发展目标和实施计划。“徒弟”需学习哪些项目、完成哪些工作、取得哪些成果,都要在“师父”设立的责任书中予以体现。“师父”不仅要定期督导“徒弟”,一年后也会对其培养情况进行评价及反馈。
新员工在正式开启职业生涯之前,还要过“三关”。“第一关”是入职培训,新人要在一周内接受分院的文化导入,了解单位的价值观、质量文化以及技术和管理流程、办事规则等。随后,他们将接受基础工程能力培训,了解空间有效载荷系统及产品的功能性能、提高产品可靠性的设计分析方法和工具。在“最后一关”中,对新员工岗位应知应会的培训由各单位、各部门实施,使其具备独立上岗工作的资格能力。
而上述员工培训涉及分院级-部门级-处室级-班组级共4级体系,分别侧重的是通用综合、分领域、分专业和岗位的培训。
近年来,在五院“知识转移工程”建设中,西安分院将设计师头脑中的知识成果汇聚起来,形成研发设计岗位的13本手册和127个知识成果点,为新员工提供借鉴,使知识得到传承。
除了研发知识,同样传承下来的还有技能。分院为姜莉琴等技能专家成立了工作室,以便于名师带徒。每年工作室上报的项目都要经过督导、验收和考察。去年,西安分院承办了集团公司的无线电装竞赛活动,一大批技能人才在比赛中涌现出来。
分院对员工的培训是终身制的。五院极具特色的企业大学——神舟学院在这里设立了西安分院。该学院不仅有员工培训、研究生培养和国际客户培训,未来还将提供资格认证。
目前,分院有一支近百人的专兼职培训师队伍,负责为尼日利亚、委内瑞拉、巴基斯坦、玻利维亚等国客户提供培训服务。“通过国际培训,我们培养了一批技术过硬、外语流利的国际化人才,为将来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打下良好基础。”西安分院党委书记黄普明说。
5支队伍:细分专长
西安分院对于员工的整个职业生涯,有着通盘而长远的考量。
“分院鼓励和引导专业技术人才立足各自的岗位和专业,实现成长和成才。”西安分院院长李军说。在为员工打通上升通道之前,人力资源部门首先结合自身实际和人才特点,对科研生产队伍进行了梳理,以进一步优化队伍管理模式。
于是,分院全体人员被细分为型号项目队伍、技术创新队伍、产品研制队伍、产品保证队伍、管理及技术保障队伍5支专业化队伍。
“这也是为了适应分院科研生产模式转型和产业发展的需要。”西安分院人力资源部部长王朝霞解释说。相较于过去以型号任务为重,如今的西安分院践行型号与产品并重,对人才队伍管理模式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为适应产业化转型,分院将产品研制队伍又细分为4支队伍,分别为产品设计队伍、产品工艺队伍、产业工程师队伍和技能队伍。“我们将大家的岗位职责和承担任务先分类定义清楚,进而为其制定下一步发展通道。”王朝霞说。
除了产业化转型外,分院对产品可靠性和质量的提升也给予充分重视——在5支队伍中,产品保证队伍被单独细分出来;未来分院的型号负责人要获得从业资格,也必须“有产品保证的工作经验”。
“十二五”期间,分院通过岗位体系建设,已基本完成人才队伍的岗位序列和任职资格体系建设。去年,集团公司出台了《科技人才岗位序列及任职资格建设的标准征求意见》。“十三五”期间,西安分院将在其指导下深化员工职业发展通道的建设。
3条通道:上升有望
在西安分院的管理者眼中,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在于,“要将个体放到匹配其能力的岗位上,并有能评价其是否应获得晋级的体系和配套政策”。为此,分院根据员工岗位、专业的不同特点和能力、素质、经历等要素,对员工职业发展通道的层级和等级进行了设计。
在“5支队伍”架构的基础上,分院为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规划了“3条通道”。其中,技术人才包括5支队伍中的前4支:型号项目、技术创新、产品研制和产品保证队伍。
每一名员工都可以对应“3条通道”看到自己的“未来”。
技能人才可以按照职业技能等级的6级划分,由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成长为技师、高级技师、特级技师,直至技能大师。策划管理人才不仅可以从管理一、二、三级,升任中层和高层,还可以经由非领导序列发展通道,晋升为管理主管、高级专务等职务。
至于技术人才的发展通道,在西安分院,其可能性就更多了。传统型号项目人员的成长路径是成熟而清晰的——从主管设计师做起,未来可以担任副主任设计师、主任设计师、型号责任人、型号副总设计师。如果能力突出,有可能成为五院型号总设计师,甚至走上更高层的领导岗位。
其他队伍人员的发展方向也是多样性的。以产品研制队伍为例,从2008年开始,为了实现产业化转型,西安分院在这支队伍中推行岗位轮换交流制度,即鼓励产业工程师与产品设计师、产品工艺师岗位轮换,也支持产品岗位人员在产业工程师队伍内部与测试、调试工程师“互换身份”。
然而,起初这样的尝试并不是毫无阻力的。当年,为了推动产业化队伍发展,组织上不得不将18名研究所里的设计师,“硬性”调到制造部门去实现产品的工程化。“由设计部门到了制造部门,刚开始心理上真是接受不了。”回想起当初,设计师们笑着说。
分院用了几年时间帮助这支产品工程师队伍转变观念,给予其能够施展拳脚的配套政策,使他们在新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后来,他们中的有些人也由原先的普通设计师,成长为产品工程中心的领导人员。
如今,在这种示范效应下,分院再也不用靠“生拉硬拽”的方式吸引优秀人才加入产品研制队伍。并且,产品研制队伍中的一部分人也有“回流”设计岗位的。分院的人才在不同队伍间“流动”,推动着技术进步,提升着流程效率,也最大程度地实现着分院“人尽其才”的目标。
专家摇篮:梯队发展
高层次人才被西安分院看作是人才队伍的核心。为此,分院今年制订了“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希望在培育院士的同时,另外产生若干名国家级“百千万专家”和有潜质的“国家杰出青年人才”。
目前,分院卫星天线领域的青年博士马小飞经由海外引进专家的“传帮带”,不仅获得过集团公司“航天创新奖”和“国防科技发明专利奖”,近期更荣获“国家级青年拔尖人才”称号,成为分院青年高层次人才建设成果的集中体现。
近几年来,5支队伍中的技术创新队伍也得到了分院的重点建设。“目前其人数在专业技术队伍里占比16%,未来也将是分院高层次人才孕育最主要的‘摇篮’。”黄普明说。
从前,在西安分院,技术创新人员与做型号项目、产品设计的人员同在一支队伍;如今,分院把做基础、前沿研究和新产品开发的人员单独划分出来,组成技术创新队伍。“这样的转变可以使原始创新成果积淀起来,真正形成大的创新系统级项目,以更好地支撑产品的更新换代和技术发展。”黄普明说。
技术创新队伍也初步建立起6级研究师层级,相关人员可以一路从研究师助理、研究师、副高级研究师、高级研究师,晋升为通信、测控、导航、数传、微波、天线等领域级的研究师,其中水平更高的人还能成为资深研究师。
在五院院级层面,还有极具特色的4级研究员层级设置。三级单位的顶级技术创新专家将被推荐到院里,参评4级研究员。西安分院的我国卫星微波无源技术首席专家殷新社就是通过这样的途径成为五院资深研究员的。
像殷新社、刘波等这样的高层次专家,是西安分院正大力培养的院士后备人选。分院将他们挑选出来,从奖项、论文、专著、专利等方面与院士进行对标,同时结合重大型号工程和创新项目,为他们积累和提炼科研成果,助力其成为院士候选人。“我们希望通过组织和个人的共同努力,经过10年左右的培养期,分院的院士队伍也能开花结果。”王朝霞说。
“十二五”期间,西安分院通过博士生定制培养、国际化人才蓄水池计划、院士工作室、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产学研联合实验室等人才培养平台,使博士人数得到大幅增长,专家队伍也由几十人上升到上百人。
“希望‘十三五’期间,这一数字还能有一个跃升。”黄普明憧憬道。据了解,到“十三五”末,除了院士候选人外,分院还将新增若干名国家级专家,形成近200人的高层次专家梯队。(崔恩慧 张学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