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6日,天通一号01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首颗移动通信卫星,它以填补我国在移动卫星通信领域空白的重要身份首度进入大众视野,在今年盛夏时节再掀业界及社会对中国航天成果的关注热潮。
天通一号01星发射成功后,集团公司和五院高度重视,五院张洪太院长强调要加大对天通一号01星重要意义和技术创新点的宣传力度;院政治工作部精心策划,与各主流媒体进行充分沟通,通信卫星事业部认真落实、密切配合,在各级各类媒体开展了系统的宣传,相继对天通一号01星所肩负的国家使命、新技术成果及其应用前景等展开深度报道,在社会上又一次引发了关注航天的热潮,受到广泛的社会赞誉。
当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指挥大厅宣布天通一号01星发射成功后,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经济日报、科技日报、中国航天报、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国防部网站、新浪网、搜狐网、网易、腾讯网等媒体第一时间发布官方消息,随后被近30多家行业媒体及地方媒体转载。《人民日报》头版发布《天通一号01星成功发射系我国首颗移动通信卫星》;新华社发布了《天通一号升空 中国版海事卫星来了》报道,《中国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以《我国首颗移动通信卫星"天通一号"成功发射 坐飞机上网或成可能》为题、人民网以《"中国版海事卫星"天通一号01星成功发射 填补空白》为题、《科技日报》以《我国首颗移动通信卫星6日凌晨升空,无论在哪,你都不再孤单!》和《天通一号01星告白书:一切注定我的不寻常与"金贵"》为题,《中国科学报》以《天通一号卫星成功发射 我国实现移动通信技术重大突破》为题对卫星进行了广泛报道。现将新华社、《科技日报》文章刊发如下:
新华社:天通一号升空中国版海事卫星来了
8月6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天通一号01星发射升空,这是我国卫星移动通信系统首发星。新华社发(杜财摄)
由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研制的我国卫星移动通信系统首发星、被誉为中国版的海事卫星的天通一号01星,8月6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顺利升空并进入距离地球约三万六千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
这标志着我国迈入了卫星移动通信的"手机时代"。
确保灾后应急通信 实现通信无缝覆盖
天通一号01星是一颗大容量地球同步轨道移动通信卫星,可以为车辆、飞机、船舶和个人等移动用户提供语音、数据等通信服务,优势在于终端的小型化、手机化。
天通一号的研制在2008年"5?12"地震后提上日程,首要任务是确保我国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时的应急通信,填补国家民商用自主卫星移动通信服务的空白。此前,我国遭受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时,往往需要租用国外卫星电话。
与地面移动通信系统相比,天通一号有哪些本领?
地面移动通信系统受基站覆盖区域所限,很难在边远山区、沙漠戈壁、森林等地区实现通信全覆盖。天通一号则不受地形等因素影响,可以自上而下实现对海洋、山区和高原等地的无缝覆盖,对海上石油勘探开采、森林防护等通信能力提升有重要帮助。而且,天通一号工作频段信号传输损耗小,有利于终端设备的小型化,便于携带。
进入地球同步轨道移动通信俱乐部
"天通一号卫星的技术指标与能力水平达到国际第三代移动通信卫星水平。它的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地球同步轨道移动通信卫星俱乐部。"五院天通一号卫星总设计师陈明章说。
天通一号引入三维数字化设计,采用单机集成设计、混合集成电路等技术,集成多种信息处理功能。一台单机就可以执行过去多台单机才能完成的任务,有效提高了卫星效能。
此外,天通一号的研制成功使得目前我国现役的主流通信卫星平台——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与扩展。
"天通一号卫星的设计能力、平台技术、载荷技术、基础元器件、原材料和地面仿真实验验证技术,达到了较高的水准。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天线技术以及元器件、原材料、设计验证方法等,可以广泛应用到其他型号的卫星研制中去。"五院天通一号卫星总指挥边炳秀说。
攻克多项关键技术
作为我国首颗移动通信卫星,天通一号关键技术多,难度大。经过五年多的技术攻关,科研人员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实现了我国移动通信卫星技术的重要突破。
比如,低无源互调(PIM)技术是卫星系统关键技术之一,也是当今国际宇航界共同关注的技术难题。无源互调指天线在大功率发射的同时由于天线接收灵敏度高,产生的杂波会落入接收通道,形成自身干扰,严重影响通信能力。为此,项目团队历经艰苦攻关完成了国际首次整星级无线PIM试验,满足任务要求,标志着我国这一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据预计,我国移动通信卫星系统的终端用户十年内将超过300万,服务范围涵盖灾难救援、个人通信、海洋运输、远洋渔业、航空客运、两极科考、国际维和等方方面面。中国电信集团正在研制一款具有特殊移动通信业务的手机。带上它,无论你走到天涯海角,都可以实时与家人朋友通话、短信、上网、视频交流等。
"'十三五'期间,我国还将进一步提升卫星移动通信服务容量和覆盖区域,实现卫星移动通信的规模化应用与运营,为国家'一带一路'空间信息走廊建设与应用搭建重要的支撑平台。"五院通信卫星事业部周志成说。
科技日报:我国首颗移动通信卫星6日凌晨升空,无论在哪,你都不再孤单!
6日凌晨,我国首颗移动通信卫星"天通一号01星"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被誉为"中国版海事卫星"的它,将在距地面36000公里的轨道上"顶门立户",为我国国土及周边海域的各类手持和小型移动终端提供话音和数据通信覆盖,填补我国在移动卫星通信领域的空白。
记者从该卫星研制单位——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了解到,该卫星的成功发射,将使我国进入卫星移动通信的手机时代,其将在个人应用方面发挥重大作用。也许用不了多久,我们在乘坐飞机时,就可以借助该卫星的高速率数据传输服务,方便地上网办公或与朋友微信聊天了。
凭借技术实力跻身移动通信卫星俱乐部
"在技术层面,天通一号01星的技术指标与能力水平能够达到国际第三代移动通信卫星水平。"五院天通一号卫星总设计师陈明章说,"它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了地球同步轨道移动通信卫星俱乐部。"
陈明章表示,该卫星引入了三维数字化设计技术,采用了单机集成设计、混合集成电路等技术,集成多种信息处理功能,用一台单机就可以实现过去多台单机完成的任务,有效提高了卫星效能。
天通一号01星的研制基于我国成熟的东方红四号卫星平台,但该卫星同时也使得东四平台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与扩展,载荷及散热能力等均实现了突破。"该卫星的设计能力、平台技术、载荷技术、基础元器件、原材料和地面仿真试验验证技术,均达到较高水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方法可以广泛应用到其他型号卫星研制中。"五院天通一号卫星总指挥边炳秀说。
经过五年多的技术攻关,天通一号01星上实现了我国移动通信卫星技术的重要突破。
据卫星研制人员介绍,无源互调(PIM)指天线在大功率发射的同时由于接收灵敏度高,发射产生的杂波会落入接收通道,形成自身干扰,严重影响通信能力。如果该问题不解决,原本可以同时支持5000路通话的卫星,或许只能支持500路通话甚至更低。因此低PIM技术已成为当今国际宇航界共同关注的技术难题。在天通一号01星研制过程中,项目团队完成了国际首次整星级无线PIM试验,验证了载荷系统PIM指标,满足卫星任务要求,标志着我国在此项技术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通信无缝覆盖,走到天涯海角也能通话上网
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移动卫星通信系统,是航天人一直以来的梦想。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童铠院士为代表的老一辈航天人就提出,在我国这样幅员辽阔、山地多平原少、自然灾害频发、通信需求量大的国家,发展移动卫星通信是必然要求。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震区地面通信网络全面瘫痪,成为信息孤岛。当时国际上已形成铱星(Iridium)、欧星(Thuraya)和国际移动通信卫星(Inmarsat,原海事卫星系统)等移动卫星通信系统,而我国只能租用国外系统投入抗震救灾。此后,我国启动了自主移动卫星通信系统的立项论证,下决心填补该领域的空白。2010年,五院启动了对天通一号01星的研制攻关。
"我国地域辽阔,多山区、少平原,地面移动通信系统受到基站限制,很难实现全覆盖。"陈明章说。有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地面移动通信覆盖率不到陆地面积的10%,即使在北京覆盖率也不足20%,如南海等广阔区域就更加难以覆盖。
移动卫星通信系统则不受地形等因素影响,能够自上而下实现对海洋、高原等地区近乎无缝的覆盖,可广泛应用于个人通信、海洋运输、远洋渔业、航空客运、旅游科考及国际维和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民用和商用价值。同时,其频段信号传输损耗小、雨衰小,有助于在保证通信质量的前提下,实现地面终端设备小型化,可大大提高用户使用的便捷性。
据了解,中国电信集团已经开展行动,计划推出一款具有移动卫星通信功能的手机,即使走到天涯海角,都可以用它跟家人朋友通话、发短信、聊微信、甚至视频交流。
后续,我国将按照分步走的原则,进一步建设全球移动卫星通信系统,实现其规模化应用与运营。